乐竞体育年终对话录丨车市:新能源浪潮下,如何在变革中前行?
详情
乐竞体育 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 题:车市:新能源浪潮下,如何在变革中前行?
新华社记者
驶过2024年,汽车市场在向新向智的道路上留下许多“新标记”:
造车新势力不断加入,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,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连续数月逾50%;基础设施加速完善,全国充电桩总量超1000万台;车企竞争“卷”出新高度……
今年,汽车市场给你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什么?新能源汽车“火了”背后的原因有哪些?未来你对车市有哪些新期待?编辑部对话多名负责这一领域报道的新华社记者,与你一起回顾在变革中前行的车市。
新华社记者高亢:我的直观感受是“颠覆”。今年,传统燃油车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,7月份,我国新能源乘用车月销量首次超过燃油车,并连续多月保持超越,这意味着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持续提升。在各大车展的现场,国际品牌不再是主角,取而代之的是本土新能源品牌。
新华社记者吴慧珺:跨界融合。传统车企与ICT企业跨界融合,创造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多种可能性。今年我参加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的采访报道,多款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亮相,让大家沉浸式体验前沿“黑科技”。我们看到能“蹦迪”的车、能“写文章”的车。文心一言、讯飞星火、通义千问等AI大模型纷纷“上车”,电动化加速,智能化进阶,新能源汽车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合持续深化。
新华社记者孙飞:变化中有不变。在智能化浪潮下,部分车型受到市场欢迎、销量惊人;一些车企则陷入困局,甚至被淘汰出局。车市变化给人以“冰火两重天”的感觉,但不变的是我国汽车产业整体实力的持续提升。2023年,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,今年前10个月,汽车出口数量实现同比两位数增长。印象深刻的是11月14日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。尽管前行中还面临不少挑战,但中国汽车产业向新向上的力量,正在被更多人看到。
新华社记者孙飞:在进行汽车产业调研时,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发现。我们对二手车出口这样一个细分领域进行了走访,了解到这是一个前景广阔的蓝海市场。11月的一天,在调研一家二手车出口企业时,对方十分兴奋地说,今天刚刚接到一笔数十辆二手车出口到中东地区的订单。此前,公司二手车出口月均订单约百辆,但增长速度飞快,对2025年翻倍很有信心。根据调研采访,二手车出口目的地当前主要在中亚、中东、东南亚、非洲等地区。随着出海步伐加快,我国汽车品牌知名度持续提升。
新华社记者吴慧珺:今年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现象,是中外车企反向合资,外资品牌选择与中国车企合作。合资车企曾是中国汽车市场的“白月光”,然而面对全球汽车工业变革,合资车企在电动化方面呈现掉队趋势,面对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,外资品牌正积极与中国车企合作,开启反向合资。比如,大众在安徽建立了全球第二大研发基地,奇瑞汽车与西班牙Ebro-EV Motors公司签署合作协议,共同在巴塞罗那建立合资电动汽车生产基地。
新华社记者高亢:首先是政策支持,特别是今年以来的汽车“以旧换新”补贴,降低了购车成本,充电设施也越来越多了。其次,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持续提升。还有就是车企给力,不断推出新车型,续航里程变长了,性能和配置也越来越好。
新华社记者孙飞:简而言之,性价比。电动化、网联化、智能化和共享化浪潮下,新能源汽车不断推陈出新,不仅是“冰箱彩电大沙发”,汽车越来越像一个移动的互联网设备,以往百万元级别豪车的专享功能,如今“飞入寻常百姓车”,让消费者体验更好、生活更加便利。
新华社记者吴慧珺:中国制造业不断强大带来的产业链优势的赋能,使得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成本逐渐降低。同时,众多企业跨界融合,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,进一步激发了行业创新能力。
新华社记者高亢:智能化竞争会更激烈,可能会有更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技术出现。外企、合资车企在电动化和智能化上也开始发力,给未来的竞争格局带来不确定性。我期待电池技术有新突破,要是续航和充电速度能再提升,那新能源汽车就更牛了。
新华社记者孙飞:期待车市可以加强对行业自律的有益探索,倡导公平有序的竞争秩序、抵制“内卷式”恶性竞争,推动产业良性发展。
新华社记者吴慧珺:多家车企已将海外市场作为重要的增长点,加大了在海外市场的布局投入,明年有望在海外市场取得更大的突破,提升中国汽车品牌的国际影响力。同时,对于欧盟加征关税等情况也应高度关注。
关键词:
更多新闻
Copyright © 2021 广东乐竟APP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 SERVER